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小说区,青青草 国产亚洲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碳排放權交易將如何影響水泥行業?
發布時間:2023-08-11 來源:數字水泥網 李琛 董詩婕

摘要: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制度。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度)以發電行業為首個重點行業。生態環境部表示將逐步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

目前,約有170家水泥企業參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深圳市、福建省等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除北京市、天津市外,其余試點區域碳市場集中在南方地區,因此水泥企業碳排放權交易量也集中在南方地區(上海市、深圳市沒有水泥熟料生產企業)。試點碳市場的履約價格多在30-90元/噸CO2之間波動。

在試點配額免費為主的制度下,水泥行業碳交易的履約成本傳導至熟料中的成本是1元/噸熟料左右。我們測算,如果免費配額取消,碳交易履約將使熟料綜合成本增加40元/噸左右,相當于熟料成本上升20%左右,如果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不緩解,增加的履約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業自身來承擔,無法傳導到下游。我們推算,如果我國碳價對標歐盟80歐元/噸CO2,假設免費配額又取消了,那么可能水泥行業全年營收都覆蓋不了履約成本;如果碳價漲到500元/噸CO2,單單水泥行業碳排放權交易額就能超過水泥建材板塊A股成交額。

水泥行業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在節能降碳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今后的投資熱點將從單純地擴展水泥產能規模轉移到原燃料替代、節能改造、新能源、積極儲備CCER、碳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等減碳戰略上來。水泥行業也將會借助戰略性的政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容提上日程,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重啟在即,水泥企業越來越關注:水泥行業何時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前發電行業采用何種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方法?發電行業在全國碳市場表現如何?碳排放權值多少錢?水泥企業在試點碳市場履約成本是多少?碳價和配額對于水泥熟料的成本有何影響?CCER重啟對水泥行業有何影響?如何構建碳資產管理平臺?

本期專欄解答了這些問題,以期為行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參考。

一、水泥企業何時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及深圳市等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6年,福建省成為第八個試點區域碳市場。目前,約170家水泥企業參與了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水泥企業交易量集中在南方地區。

從現行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發放來看北京市和廣東省碳排放配額實行以免費發放為主、有償為輔的方式發放,其余試點采用免費分配,有償發放配額采用不定期競價發放的形式。從配額分配方法來看,對于熟料生產工段,除天津市采用歷史強度法,湖北省采用標桿法外,其余試點均采用基準線法核定,在采用基準線法核定的試點中,福建省和廣東省對不同規模的熟料生產線設置不同的基準值,生產線規模越大,基準值越低。從配額分配計算方法來看地方試點配額分配基本以實際產量為基礎,廣東省碳市場在核定各熟料生產線年產量時以該熟料生產線設計年產能的1.2倍為上限。

2021年,發電行業作為首個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近日,生態環境部介紹將在發電行業運行良好基礎上,持續強化數據質量管理,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在開展多年的碳排放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工作基礎上,做好各項擴圍前期準備工作,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統一規范各相關行業核算、報告、核查等技術標準,研究制定行業配額分配方案,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目前《碳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8部分:水泥生產企業》正在修訂,水泥行業碳市場建設配額分配方案研究正在研討。

二、發電行業采用何種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方法?

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關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相關工作的通知》(國環規氣候〔2023〕1號)要求,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2021、2022年繼續采取基于強度的基準線法分配配額,企業配額發放量與實際產出量(供電量、供熱量)掛鉤,不限制發電行業電量增長區別于2019和2020年采用相同的配額分配基準值、兩年合并履約的做法,2021、2022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額分配基準值,并實行2021、2022年度分別發放配額、開展履約。為鼓勵機組承擔民生供熱、參與電力調峰和提高能效等,在機組配額量計算時引入了三個修正系數,包括負荷(出力)系數修正系數、供熱量修正系數、冷卻方式修正系數。

三、碳排放權值多少錢?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注冊登記系統設置在武漢碳配額交易系統設置在上海

根據生態環境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為發電行業(含其他行業自備電廠)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共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的碳市場。截至2021年12月31日,第一個履約周期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金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每日收盤價在40-60元/噸之間波動。

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統計,2022年1月4日至2022年12月30日,全國碳市場共運行50周、242個交易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量5088.95萬噸,年度成交額28.14億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0億噸,累計成交額104.75億元,每日收盤價在41-62元/噸之間,所有交易的成交均價為45.61元/噸。

《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財會〔2019〕22號)中會計處理原則指出,重點排放企業通過購入方式取得碳排放配額的,應當在購買日將取得的碳排放配額確認為碳排放權資產,并按照成本進行計量。重點排放企業通過政府免費分配等方式無償取得碳排放配額的,不作賬務處理。

四、發電行業在全國碳市場表現如何?

我國五大發電集團分別是中國華能、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電、國家電投。在碳市場配額履約方面,2022年,中國華能下屬上市公司之一華能國際出售碳排放配額交易收入約4.78億元,購買碳排放配額履約支出約1.04億元,凈收益約3.74億元;大唐集團控股的大唐發電的碳排放權交易收入約1256.5萬元;國家能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之一中國神華在碳交易方面碳排放權交易凈收益約1100萬元;國家能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之一國電電力在碳排放配額交易收入達2.46億元;中國華電下屬上市公司之一華電國際碳排放交易收入約1671.5萬元;國家電投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電投能源披露了通遼盛發熱電公司1130萬元碳排放權資產采購的關聯交易。

五、水泥企業在試點碳市場履約成本是多少?

七個試點碳市場累計線上配額成交均價有所差異,據《中國碳市場回顧與最優行業納入順序展望(2023)》,北京市成交均價87.57元/噸CO2,天津市成交均價32.40元/噸CO2,上海市成交均價56.58元/噸CO2,深圳市成交均價34.67元/噸CO2,廣東省成交均價76.39元/噸CO2,湖北省成交均價47.37元/噸CO2,重慶市成交均價39.29元/噸CO2試點碳市場的履約價格基本在30-90元/噸CO2之間波動。

六、碳價和免費配額對于水泥熟料的成本有何影響?

目前水泥行業碳交易的履約成本傳導至熟料中的成本是1元/噸熟料。

以湖北省碳交易市場試點為例,據湖北省水泥工業協會統計,在實行配額免費分配制度下,湖北省水泥缺口仍有約100萬噸CO2。可推算湖北省水泥行業履約成本傳導至熟料中的成本約在1元/噸(按照湖北省熟料產量6200萬噸左右,結合當年標桿值選取、市場調節因子和碳配額成交均價47.37元/噸CO2計算)。若在水泥行業發展態勢較好、配額較寬松的情形下,企業是可以負擔履約成本的,也愿意積極參加碳市場交易,通過加大技改投入,使用替代原燃料等來實現節能降碳。

如果今后取消了免費配額,熟料綜合成本將增加多少?

——碳交易履約將使熟料綜合成本增加40元/噸。

我們不妨以免費配額取消為假設條件,也就是說每生產一噸水泥熟料就要購買相應的碳配額指標,我們以水泥熟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85噸CO2/噸熟料,全國碳排放配額成交均價為45.61元/噸進行計算,推算出熟料生產企業的履約成本將要達到38.77元/噸熟料。

如果履約成本增加,水泥行業能將成本傳導到下游嗎?

——在需求轉弱、產能嚴重過剩情形下,增加的履約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業自身來承擔

如果免費配額取消,碳交易履約將使熟料綜合成本增加40元/噸左右,這個履約成本數值恰巧與2021—2022年因煤炭價格上漲帶來的水泥熟料成本上漲幅度接近。我們可以將當時煤炭等能源價格急速飛漲推高水泥熟料成本的情況類比,當時煤炭價格飛漲,就連成本極具優勢的企業,其燃料及動力費用都連年跳漲了30-40元/噸熟料。因水泥市場需求轉弱,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上游成本上漲的壓力不但沒有傳導至下游,水泥產品價格不升反降,2022年全年水泥市場平均價為466元/噸(到位價),比2021年下跌4.2%。所以如果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不緩解,增加的履約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業自身來承擔。

某優勢水泥企業近三年年水泥熟料綜合成本表

項目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單位成本

(元/噸)

比重

(%)

單位成本

(元/噸)

比重

(%)

單位成本

(元/噸)

比重

(%)

原材料

40.52

17.59

46.10

22.67

45.24

26.49

燃料及動力

144.54

62.73

112.74

55.44

86.73

50.79

折舊費用

14.00

6.08

12.66

6.23

11.70

6.85

人工成本及其他

31.34

13.6

31.84

15.66

27.08

15.87

合計

230.40

100

203.34

100

170.75

100

注:上述各項成本為自產品成本,不含貿易業務成本。

如果碳價對標歐盟等發達國家,對水泥行業有何影響?

——在免費碳配額全部取消的情形下,可能水泥行業全年營收覆蓋不了履約成本;碳價漲到500元/噸CO2,單單水泥行業碳排放權交易額就能超過水泥建材板塊A股成交額。

我們不妨假設免費碳配額全部取消的情形下,碳價又漲到了2022年歐盟的平均碳價水平88.36歐元/噸,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以0.6噸/噸水泥系數進行計算,履約成本將達到53歐元/噸水泥或是75.10歐元/噸熟料。以2022年全國水泥產量21.18億噸計算,則每年全國水泥行業碳排放履約成本將為1122億歐元,按照現在匯率折算人民幣約8000多億元,這相當于全國水泥行業的年度營業收入。其實水泥建材板塊A股年度交易額也基本在5000億元左右(按照日均成交額20億元計算),如果免費配額取消,碳價又漲到500元/噸CO2,單單水泥行業碳排放權交易額就能超過水泥建材板塊A股成交額。

七、CCER重啟對水泥行業有何影響?

CCER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指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應當來自于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有利于減碳增匯的領域,能夠避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實現溫室氣體的清除。

碳排放配額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而CCER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部令 第19號)指出,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生態環境部《2022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指出,第一個履約周期累計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約3273萬噸用于配額清繳抵消。

據《IIGF觀點|2022中國碳市場年報》,CCER普遍采用線下協商的交易方式,市場價格的透明性較低,部分地方試點市場的實際成交案例顯示,2022年CCER成交價格在20元/噸至80元/噸不等取決于CCER項目的類型、地域和時間。

2023年,生態環境部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已完成初步驗收,具備了上線運行的基本條件。力爭今年年內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7月7日,生態環境部就《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公開征求社會意見。

八、如何構建碳資產管理平臺?

一般資本市場將碳資產界定為以碳排放權益為核心的所有資產,既包括在強制碳交易、自愿碳交易機制下產生的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的碳配額、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過節能減排、固碳增匯等各類活動減少的碳排放量,及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碳資產的價值。

從“措手不及”到“從容應對”,某水泥集團第一年進入地方碳市場后曾花3000多萬購買配額,在吸取經驗教訓后,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替代原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等途徑降低碳排放,從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碳資產管理模式,三年來均以低于市場年度碳均價價格完成了公司碳排放履約工作,履約率達到100%,為公司節省履約成本約數百萬元。

對于水泥行業碳資產管理來說,一是要“碳”明家底,做好自身碳排放統計核算。

二是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退出低效產能,延伸產業鏈,實施節能減排改造升級,提高能效水平,加大原燃料替代力度,布局新能源、應用低碳水泥技術,探索CCUS等。

三是積極構建碳資產管理模式。

碳資產管理目的可分為三種,以自身履約為主要目標、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碳資產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委托外包專業碳資產管理公司,另一種是自營模式,自營模式既可以為集團內部企業提供碳資產管理服務,還可以為集團外客戶提供服務,這就需要企業結合自身戰略目標、發展階段和管理需要等,采取適合自身發展的組織形式和設立組織結構、建立和完善相關管理和監管制度,同時還需要有雄厚的資金與專業人才隊伍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開展碳排放數據管理、碳資產經營等服務。

目前,我國五大電力公司分別成立碳資產管理公司或運營公司,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碳資產運營有限公司、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大唐碳資產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龍源碳資產公司,主要經營業務涵蓋了碳資產綜合管理、低碳節能減排領域的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發電的技術研發、應用、合同能源管理等,為水泥企業提供了可借鑒參考的經驗。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正在積極構建碳資產管理公司。例如,海螺集團成立了中碳(安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低碳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商,主要服務于建材行業控排企業,協助控排企業完成履約目標,并致力于碳排放核算、碳資產開發、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碳金融創新、雙碳課題研究和低碳信息化等服務。

四是積極儲備CCER項目。

目前有的大型水泥企業延續了以往CCER工作。中國林業集團及旗下企業國林雙碳(杭州)有限公司、中國建材集團及旗下企業中建材綠色能源有限公司在京簽署四方《自愿減排量交易框架協議》。各方從自身行業特點及共同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出發,中林集團及國林雙碳公司將向中國建材集團及中建材綠能公司轉讓合法持有的林業碳匯減排量1000萬噸(包括CCER及其他機制)。

中碳(安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與池州綠能《池州市青陽縣國有林場林業碳匯自愿減排項目技術咨詢服務協議》正式簽約,該項目可開發碳匯面積約5萬余畝,預計年均產生碳匯減排量(CCER)約2萬噸。

目前,水泥行業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加快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水泥行業在節能降碳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水泥熟料單位產品能效處于世界先進水平,2022年度水泥行業能效“領跑者”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最低達到86.76 kgce/t。

我們希望碳排放交易配額的分配制度能夠科學合理確定,引導行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不僅大企業集團加快行動推進“雙碳”發展,一大批中等規模企業也將投身到碳資產管理體系建設中來,今后的投資熱點將從單純地擴展水泥產能規模轉移到原燃料替代、節能改造、新能源、積極儲備CCER等減碳戰略上來。

(作者李琛系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碳專委秘書長)